房子,是中国人理解现实最好的入口

时间:2025年11月01日 08:17:30 中财网
  房子是什么:
  一个住所?

  商品?

  金融产品?

  税收?

  国家治理工具?

  以上都是。

  1
  郭建龙 有一本书,叫作 《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》, 写得不错,推荐大家看一下。

  为了写这篇稿子,昨晚又简单看了一下。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看书了,毕竟太枯燥了,不如奶头乐来得爽,也养成了大家遇事不思考的习惯,这样不好,还是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多看看书,会静下心来思考。

  这本书讲了很多,核心就是一句话:
  中央王朝兴衰的财政决定论。

  延伸一下,但凡是大一统政权,最关心的也是两件事:一是国家稳定,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官僚统治系统,二是财政安全,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财政系统,来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。

  我个人觉得这个结论有点简单粗暴,但是其中蕴含的财政理论却非常值得思考。对于一个王朝,一个政府,一个家庭,非常具备参考意义。

  买房后房价跌了,现金流断了,于是你断供了。这是一个家庭的财政决定论。

  卖地卖不动了,又没有新的税收渠道,基建停了, GDP 增速慢了。这是一个政府的财政决定论。

  底层逻辑是一样的。

  2
  前几天,大家都在讨论湖北省的三资改革。

  这一星期,我花了一周的时间研究了一下,其实挺枯燥的,如果今天专门花费一篇文章写出来,大家也是不看的。不看的3个理由:枯燥,短期见不到效果,跟我无关。

  那什么是三资改革?

 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,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,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。

  4个原则:能用则用,不用则售,不售则租,能融则融。

  高情商:变废为宝。

  低情商:败家子。

  这样理解对吗?玩梗可以,但很明显是没有明白其中的用意。

  为什么要进行三资改革?说白了,政府没钱了,必须想办法开源节流,三资改革只是其中的第一步。

  几十年下来,各地政府债务比较高、土地财政收入下降、税收也在减少,一堆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。不仅如此,该支出的钱可是一点没少啊,做基建、保民生、保就业、稳经济、促生育,政府头都大了,必须想办法了。节流好说啊,各处扣成本嘛,开源可太难了,但是再难也得想办法,总不能像美国一样政府说关门就关门吧。

  从 2016-2025 年,将近 10 年的时间里,杭州卖地收入超过 2.1 万亿!

  
  多少? 2.1 万亿!

  杭州这 10 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?卖地收入占比极高。

  为什么杭州过去 10 年一跃成为最网红的城市,城区面积扩大了不少,房价完全翻倍了,以前只是上海房价的不到一半,现在,差不多 7 成甚至更高,亚运会也举办了,十几条地铁也修好了,奥体市民中心等地标也搞好了,江浙的有钱人都愿意来买房定居了,什么时候去西湖都是乌央乌央一群人……
  钱,是杭州最大的底气。

  3
  再回过头来看杭州,看三资改革,你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  不仅是三资改革,未来很多城市会成为风投城市。

  因为三资改革只是盘活资源和资产,核心在盘活,是被动模式,风投城市则是主动模式,要亲自下场博弈的,风险更大,但同样收益更高。

  国内是合肥和深圳,国外是新加坡的淡马锡。

  合肥模式,政府引导基金下场直接投企,合肥投京东方挣了上百亿,投长鑫等半导体企业挣了上千亿,现在又扶持蔚来浮盈了上千亿,都是一个个行业巨头。

  深圳也是一样啊,投腾讯,投比亚迪,给华为政策,都有非常好的收益。但是你看,投资万科就亏死了。

  一是,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复刻合肥深圳的成功,他们也有失败,比如投万科亏死了,比如蔚来也是有风险的,大量三四五线其实是没能力做的。

  二是,所谓风投城市,当然要挣钱,但挣钱不是最重要的。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。

  一方面要挣钱,但是更重要的是 调动城市资源,让资源活起来 。

  合肥投京东方,深圳投华为,这两个产业的 上下游是不是 搭建 起来了,厂房 租金上去,厂房是不会死盘活了,就业人口和人才质量是不是上去了,欸,发现没, 是不是带来了正反馈。

  以前土地财政是一锤子买卖,风险还极高,现在虽然有风险,但是不是相对来说,更健康更稳健了?

  当然了,还有很多朋友担心这些问题:
  国有资产流失,政府负债过高,政府投资失败,未来分配不均衡,收益不达标,股权谁来掌控,如何管控外资,如何防止金融风险,等等。

  总设计师的原话是:
  “ 不搞争论,是我的一个发明。不争论,是为了争取时间干。一争论就复杂了,把时间都争掉了,什么也干不成。 ”

  发展才是硬道理嘛。

  4
  以前是土地财政,以后是股权财政,或者其他的。

  有人反对股权财政,说政府要是能搞好企业,那还要企业干什么?

  也有道理,大家可以多讨论。

 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,聪明的祖先,就已经给出了很多答案。

  一个是管仲。

  一个是桑弘羊。

  有一项制度叫:盐铁专营。

  春秋时期,管仲就已经实行过盐铁专营,齐桓公能成为第一个盟主,不是齐国军力强大,一是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,道义占优势,二是财力雄厚。

  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开疆拓土,看着风光,但实际上咱们都知道,打仗太费钱了,汉武帝在位54年,打了50年仗,最后政府没钱了,咋办,桑弘羊就靠盐铁专营收钱。

  严格意义上,叫 盐铁官营 。

  1 、 盐是生活必需品 。 参考房子。

  2 、铁既是生产资料,也是制造兵器的原材料。参考房子。

  3 、开采矿山、盐池,规模很大,能够垄断。参考两桶油。

  4 、盐铁的税收。参考增值税、契税、个税、房产税。

  垄断暴利 + 管理方便 + 税收捆绑,量大管饱,躺着数钱。

  往后数千年,盐铁都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你看每个朝代末年,起义造反的很多人是不是很多人都是私盐贩子,那玩意儿真是暴利啊。

  5
  政府靠的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。

  老百姓靠的是买房挣钱的惯性思维。

  政策 带 你飞, 时代红利追着塞你嘴里 。

  2015 年,哪怕你闭眼在一个二线城市的三环内随便买一套房子, 90% 的概率房价至少翻倍,少说涨幅也是 50% 以上,你要是说没挣钱,那只能说你点背。

  但是现在这一套,全都不行了,政府和老百姓都得想办法打破路径依赖。

  对于政府而言:
  以前仅仅是卖地就能几年卖几万亿,来钱太容易了,这就导致 很多地方 根本 并没有耐心和专业能力去孵化企业,培育企业。 现在没钱了,倒逼着政府必须做一些常识,三资改革也好,风投城市也好,都是一种尝试。

  对于老百姓而言:
  你在哪个位置? 你是什么样的思维?

  房价未来会趋于稳定,先把手里的房子尽快处理,该出手的出手,该优化的优化,然后寻找新的投资标的物,比如港险,比如海外房子,你要是擅长炒股基金就去扑腾。

  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,这都是一场追逐未来的突围赛、生死战。

  不进则退,千万不要落后于时代。
各版头条